尼采说“没有事实,只有阐释”,你可能终生都活在偏见里还不自知
有限理性是一个经济学概念,是由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,赫伯特·西蒙提出的。有限理性是相对于“经济学之父”亚当·斯密提出的“理性经济人”而言的,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中提出了著名的“理性经济人”的假设,斯密认为每个人做出的决策都是基于完全理性的,做出的决策也总是对自己来说最优的。
但西蒙认为,人的理性是非常有限的,我们每个人掌握的信息都是有限和不完整的,从而导致我们做出的决策也并非最优的。哲学家培根说:自然远胜人的感官和理解力很多倍,我们所迷恋的一切沉思、揣测和解释都是似是而非的,只是旁人没有注意到而已。
有限理论的提出,对主流的经济学提出了挑战,诺贝尔经济学得主丹尼尔·卡尼曼《思考,快与慢》这本书很多人都看过,里面就详细阐述了,很多人类的决策并非基于完全的理性而是直觉。丹尼尔·卡尼曼把人大脑的决策系统分为:系统1和系统2。
系统1是凭直觉,情绪是快速的决策系统,对大脑来说简单高效;系统2是凭理性和逻辑推理的决策系统,对大脑来说缓慢和费时费力。而实际上人的大部分决策都是系统1做出的,或者说人的大部分决策都是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上做出的,这大大颠覆了我们对传统经济学“理性经济人”的认知,也引发了经济学领域激烈的论战。当然,不仅仅是经济行为决策,其实人的日常大部分决策也都并非理性,即便我们以为自己是基于思考和理性做出的决策,其实也是“有限理性”做出的。
那如何才能避免有效理性带来的思维偏见呢?跳出自己固有的角色和位置来思考,是提升决策质量的一个很好的办法。哲学家尼采说:没有事实,只有阐释,视角是所有生活的基本条件。尼采是著名的视角主义者。我们所有的感知、理解、思考和行为都是基于一个身份和视角的,所以,转化视角,跳出你所在系统的固有位置,才有可能看到系统的全貌,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。
你所处系统的角色和位置会改变你的行为和思考方式,著名的心理学家津巴多的“斯坦福监狱实验”中,把一些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,一组扮演囚犯,一组扮演看守人员,仅仅是虚拟身份的转变,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,扮演“看守”的学生们,挥舞警棍,肆意侮辱平时还是自己同学的“囚犯”,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“看守”,表现出了虐待狂的倾向。而那些扮演囚犯的学生们,唯唯诺诺,战战兢兢,不少人开始出现心理上的应激障碍,这个原本计划2周的实验,第六天就被迫叫停。
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思考,很难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,任何判断都是基于一个视角做出的。一个人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思考和感知世界的方式。当你变成一位管理者或者企业负责人,你可能不再会把员工看成是生产线上有功劳的小伙伴,而是把他们视为需要缩减的成本;如果你变成了投资人,也会和其他投资人一样,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过度投资,在行情不好的时候投资不足;如果你一贫如洗,也会对每天的每一项支出斤斤计较,精打细算。角色决定了你的视角,视角决定了一个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。
所以,如果你能跳出当前系统的角色和位置,从整体上从新梳理系统要素、连接和目标的关系,你可以获得相对完整和客观的视角,但你也不要指望能获得完整的信息和拥有上帝视角,我们身处各种复杂系统的交织中,你跳出一个系统,并不意味着就能跳出所有系统,我们需要意识到,自己的视角永远都是相对的,我们的理性永远都是有限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