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倨后恭是什么意思 与洛阳有关的成语典故集萃之十四:前倨后恭
前倨后恭
“前倨后恭”的典故出自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,意思是对待人的态度由冷到热,变化很大。通常用做贬义,在谈论以势利的眼光看人的时候,常常会说到前倨后恭。倨,即傲慢;恭,即恭敬。前倨后恭,就是指先傲慢无礼,后来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,对人恭敬得虚假。
战国时期,洛阳人苏秦是一个策士,所谓策士,就是战国时期专门以自己的才学到处游学,求得诸侯赏识的人,他们地位很低,但学问很大,能说会道。这些人在诸侯国之间活动的时候,有很大的政治能量。孟子曾说他们:“一怒而诸侯惧,安居而天下息”。苏秦年轻时,曾四处游说各国君主,希望能够得到一官半职。
苏秦首先是想说服秦惠文王实行连横政策对付六国,从秦国弄个一官半职以求富贵。他在去秦国之前,变卖了家产,带着黄金百斤,并穿着黑貂之裘。风风光光地上路了。在秦国,他对年轻的秦惠文王说了一番宏论,设想让秦国占领巴蜀,兵出潼关对抗六国。但当政的惠文王刚刚执政,只想稳定国内政局,对他的建议不感兴趣,客气地拒绝了他。无奈之下。苏秦只好灰溜溜地回到洛阳。
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生动地记载了他回洛阳的窘境:“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,黑貂之裘敝,黄金百斤尽,资用乏绝,去秦而归。羸縢履蹻,负书担橐,形容枯槁,面目黧黑,状有归色。归至家,妻不下纴,嫂不为炊,父母不与言。”钱花光了,挑着破书箱,蓬头垢面,灰溜溜地进了家。家里的亲人,父母、妻子、嫂子对于他的境遇,都冷面相对。也不招呼,也不做饭,没有一点欢迎的意思。
面对这样的困境,苏秦感叹地说:“妻不以我为夫,嫂不以我为叔,父母不以我为子,是皆(苏)秦之罪也。”于是回到家中,翻箱倒柜地找出了太公《阴符》兵法,发奋读书。据说他读书疲倦欲睡的时候,就拿锥子扎自己的腿。发狠地说:“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、取卿相之尊者乎?”意思是:哪里有游说国君得不到富贵的?用一年的时间,他终于读通了这部兵书。自得地说:“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!”
于是苏秦开始改弦更张,对六国国君游说合纵之策,以此来对抗秦国。他先说通赵国,赵王封他“武安君”,后再游说燕齐等国。“横历天下,廷说诸侯之王,杜左右之口,天下莫之能伉(抗)。”这时的苏秦,早已不是一个落魄的穷书生,而是一个身披六国相印,各诸侯国都争相追捧的大人物。
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记载:
将说楚王,路过洛阳,父母闻之,清宫除道,张乐设饮,郊迎三十里。
妻侧目而视,倾耳而听;嫂虵(蛇)行匍伏,四拜自跪而谢(道歉)。苏秦笑着问:“嫂何前倨而后卑也?”嫂曰:“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。”苏秦曰:“嗟乎!贫穷则父母不子,富贵则亲戚畏惧。人生世上,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!”
这个“前倨而后卑”,在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里,演化成了“前倨而后恭”。战国时期是社会价值多元化的社会,不太在意春秋时期人们遵循的礼教,人的想法也较为现实。当苏秦笑着问嫂子为何“前倨后恭”,嫂子的回答“位尊多金”也够坦率。
- 上一篇:前倨后卑的意思 看图学成语
- 下一篇:前倨后恭的典故 成语故事:前倨后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