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走西口是指的哪里 文化山西

走西口是指的哪里 文化山西


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过五次大的人口迁徙”事件:“走西口”、“闯关东”、"蹚古道"和“下南洋”,"填四川"。其中的“走西口”是指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,无数山西人、陕西人、河北人背井离乡,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,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。

“西口”到底在哪里?

由于“走西口”的人群极为庞大而繁杂,对于不同地域的人群而言,各自心目中“西口”的确切所指其实并不相同。因此“走西口”中的“西口”到底是指哪里?一直存在争议。

一般认为,狭义的“西口”指长城北的口外,包括山西杀虎口;陕西府谷口;河北独石口,即晋北人、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。

广义上的“西口”泛指山西、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、经商的移民活动。

就山西而言,“西口”是指杀虎口。杀虎口,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交接处,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。

杀虎口古称参合口,唐朝称白狼关,宋朝称牙狼关,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刺南侵,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,故而起名“杀胡口”,从这个名称可见当时长城内与边塞民族关系的紧张状况。清朝时期,为缓和民族矛盾将杀胡口改名为杀虎口,从此沿用至今。

山西人为何要背井离乡“走西口”?

人地矛盾尖锐是山西人“走西口”主要原因,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,而自然条件恶劣,土地贫瘠,迫使山西人不得不远离家乡谋取生路。

明朝初期,中原王朝与“北元”蒙古冲突不断。到了明朝后期,隆庆和议后明朝与蒙古之间的矛盾得到缓和,双方实现了通货互市,许多穷苦边民纷纷越过长城,到“口外”谋生存,由此揭开了“走西口”的序幕。

到了清朝时期,经过康雍乾三世的休养发展,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,人地矛盾进一步恶化,加上天灾频临,不少底层民众荡析离居,动辄流移。而蒙古地区地广人稀,当地人出于各种需要,主动招募内地民人垦种,加上清朝政府出于移民实边等诸多方面的考虑,也逐渐放宽政策,鼓励放垦蒙地、发展农业。于是,众多山西人前往归化城土默特、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,形成了“走西口”的移民潮。

“走西口”有多苦?

“哥哥你走西口,小妹妹我实在难留,手拉着那哥哥的手,送哥送到大门口”,一听到这首歌,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,这是山西著名的民歌《走西口》。生离死别之际的难分难舍,让这首民歌经历百年沧桑后依旧能够撩拨起那份心酸的情怀。

由于“走西口”完全是一种自发性的经济行为,其移民活动处于出无序的流动状态。饥饿的人群、疲惫的身影、希望的眼神、遥远的路途。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能想到的走西口的那副画面。他们含着故土难离的悲伤,带着亲人沉重的渴盼,向着西口一路跋涉。他们中的很多人,并没有运气走到西口。因为饥饿、疾病倒在荒郊野外,有的人遭遇劫匪,命丧他乡。即使那些有幸走到西口的人,同样会遭遇到在陌生环境中生存的艰难。

“走西口”极大地加强了口外边地与内地的联系,也进一步加强了蒙、汉人民的相互交流。对口外蒙古地区而言,内地大批移民的到来,带来了较为先进的农耕技术,促进了口外农业的发展,移民的辛勤耘作,将传统的农耕界线向北推移,使得当地单一的游牧经济发生变化,逐渐形成了农牧并举、蒙汉共居之乡。

而大批经商务工者的纷至沓来,则刺激了蒙古地区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。“先有复盛公,后有包头城”,“复盛公”是山西乔姓商人的商号之名,他们之于包头城的形成和发展,凸显了昔日晋商与边塞城镇繁荣的密切关系。

走西口是指的哪里 文化山西的相关文章
site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