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不知而不愠的愠是什么意思 传统文化最有魅力
理解人不知而不愠的意思,其实要结合前两句话:
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;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
总体来看,三句话都在讲如何维持一个乐的状态。而这三句话放在学而篇,主要讲的还是与学问有关的一些事情,大意是我们要乐于去学习,乐于去分享,勇于不改其乐。
人不知而不愠,是一种君子的德行。有些人生而知之,有些人学而知之,有些人困而知学。孔子老人家自认为自己属于学而知之的,而我应该是属于困而知学的。对于我来说,这句话更像是一个目标,孔老夫子肯定也觉得这目标是很有挑战性的,所以他认为,能做到的人就是君子。
《诗经》上有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这句话,正好也告诉我们,要修行成为一个君子,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所以第1个好处就出来了:知道人不知而不愠,就有了一个修行的目标,坚持去修行,一定能够有所精进。
第2个好处是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不理解时应该选择耐心和宽容。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是独特的,每个人都有别人无法理解的部分,而与人交流的过程就是逐渐的把未知的部分变成已知的部分,这是客观规律,所以不能一上来就要求看一眼就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,这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。
但是我们的内心情绪往往是渴望这种速成的,调和好情绪认知和理性认知的落差,就是我们需要做的。所以做很多事情不要太心急。就像我们面临父母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这件事,就需要提前打好预防针,用极大的耐心来辅助老人家走好这一段学习之路。同时面对老人家教了就忘的特性,又得有极大的宽容心理。无论我们是不是做老师的,在教家人学习智能手机使用的时候,就算是当了一回老师。
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充当自己的老师,在《爱弥儿》这本书里面,作者的终极目标是帮助每一位读者,打造一位内心长久驻留的老师,这个老师教会我们更好的与世界相处、与人交往。从这点上来看中外思想家的想法是高度相通的。
遇到问题内心中默念这句话,就仿佛请出了内心中的老师,瞬间能够暂时达到君子的德行高度,对我们稳妥的处理事情是很有好处的。
第3个好处是如何避免我们受到周围环境的惩罚和挤压。周围环境评价每一个人都是极不公平的,这种不公平体现在:即使这个人做了1000次好事,哪怕有一次不好的时候,对这个人的评价都将导致极大的负面影响,所以要严杜绝产生恼怒的情绪。
这句话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是我们不得不做的。这仿佛就像自己戴了一个面具一样,一开始我们配不上面具所表达的君子德行,在千百次的模仿之后,因为行为的引导作用,内心会产生一种表里如一的感觉。最终我们从模仿出发,逐步的把自身和面具调和为一,养成了好的德行。
第4个好处是推而广之,既然我们面对别人不理解的时候,都要做到不生气不恼怒。那在面对自己不理解别人的时候,更要做到不生气,不恼怒。有时候这种不理解是嫉妒羡慕恨,杀伤力更大,一旦爆发出来,将会把我们推离君子的修行之路。
在这种时候,更加需要平和的看待别人的成功喜悦,真诚的去为他们祝福。这样看似自己变小了,别人变得高大了,但在德行的修行方面,我们保持了始终一致,没有远离君子的道路,这就是一种大的成功。
在最近职位调整期间,有些人没有如愿拿到自己理想的岗位,做了了很多负面的事儿,先是撂挑子、之后是推三阻四、故意磨洋工。他是听不到别人对他的负面评价的,在背后人们谈论他都说他远离了君子的道路。
所以能够保持行走在修行成为君子的道路,就是最大的成功,无论外界怎么变化,我们内心的这条路不能断,一旦断了,德行就没有归属了,灵魂也就迷路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