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孙子兵法 不战而屈人之兵,这到底是什么意思?

孙子兵法 不战而屈人之兵,这到底是什么意思?


誉为中华十大兵书之一的《孙子兵法》中,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。众所周知,文言文需要准确断句才能明白其意思。很多人这样断句:“不战而屈,人之兵”,意思是还没开始打仗,对方的军队就屈服投降了,有嘲讽敌方军队是草包、纸老虎之意。还有人这样断句:“不战,而屈人之兵”,意思是不通过战争,不费一兵一卒就使对方的军队屈服投降。

单独看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这句话,以上两种解读都称得上正确,但结合原文看,第二种解读才是作者本意。这句话出自《孙子兵法·谋攻篇》:“凡用兵之法,全国为上,破国次之;全军为上,破军次之;全旅为上,破旅次之;全卒为上,破卒次之;全伍为上,破伍次之。是故百战百胜,非善之善者也;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”

意思是:一般来说带兵打仗,使敌国完好无损的降服是上策,攻破敌国使其以残垣断壁的状态降服是下策;使敌国军队一个军的编制完好无损的降服是上策(1.25万人为一军),攻破敌国军队一个军的编制,使其以残兵败将的状态降服是下策。后边关于“旅、卒、伍”的表述以此类推不再敖述,500人为一旅,100人为一卒,5人则为一伍。

1949年1月31日,北平(即北京)和平解放

最后两句意思是:所以即使百战百胜也不是高明的做法,不通过战争就能使敌国降服才是明智之举。不战而屈人之兵可谓是最理想、最高明的手段,貌似很难实现,但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。1949年1月31日,我军就曾不费一兵一卒,和平解放了北平(即北京),国民党军队25万人接受了改编。好处显而易见,北京众多的文物古迹得以保存至今,我军不仅不费一兵一卒还得到了25万人的兵员补充。

北平能和平解放,与1949年1月10日北平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天津、张家口的主力部队35军被歼灭,15日天津解放,解放军90万人兵临城下,北平已成孤立无援之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加之我军的政策攻心,使傅作义放弃了垂死挣扎接受了和谈。单独看北平和平解放,确实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,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守军受到了我军外部强大的武力威胁,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不敢去战,无法去战。

如今,我国在第五代战斗机、国产航母、洲际弹道导弹、航空航天、矢量发动机等诸多领域的全面开花,为的就是要不战而屈人之兵。让意图阻挠中华民族复兴的各方势力、各种阴谋诡计不攻自破,让他们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不敢去战、无法去战,如此才能有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,才能有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安居乐业。

孙子兵法 不战而屈人之兵,这到底是什么意思?的相关文章
sitemap